|
-
2019-09-13 14:31
-
引用
1 楼
另外,卫生部发布的《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》也提示,受二手烟影响的女性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概率,也比男性要高[7]。
|
|
-
2019-09-13 14:30
-
引用
2 楼
2014年3月15日,澳大利亚墨尔本,一名妇女在抽烟/视觉中国而中国女性的吸烟率,不仅比发达国家的要低,而且比绝大多数国家的都要低。
|
|
-
2019-09-13 14:30
-
引用
3 楼
对于从不吸烟的女性来说,危险常常就潜伏在日常生活中。
|
|
-
2019-09-13 14:28
-
引用
4 楼
中国孕妇的吸烟率极其低,但她们被迫接受二手烟的比例却可以达到60%以上,而且,丈夫就是二手烟的主要来源[18]。
|
|
-
2019-09-13 14:21
-
引用
5 楼
最重要的一项危险因素其实很简单,但却常常被人忽略,那就是二手烟。
|
|
-
2019-09-13 14:02
-
引用
6 楼
在重度二手烟环境下工作的中国女性非吸烟者,真的是在拿命上班。
|
|
-
2019-09-13 14:02
-
引用
7 楼
于是监控队员一边继续保持与该女子对话,安抚她的心情
|
|
-
2019-09-13 13:59
-
引用
8 楼
这名负责人称,九江共有14个县市区,2017年九江市委出台相关规定,九江银行14名各县(市、区)支行行长挂任政府副县长。
|
|
-
2019-09-13 13:54
-
引用
9 楼
黑老大获死刑变身"大李总"官方:一查到底绝不姑息5月17日,记者从昆明市扫黑办获悉,针对近期公众和媒体关注的昆明孙小果案有关问题,省市有关部门已对孙小果所涉犯罪、相关判决及刑罚执行等问题正在开展调查和审查工作,对存在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,以及其他违法犯罪行为,将一查到底、绝不姑息,依纪依规依法严肃处理。
|
|
-
2019-09-13 13:54
-
引用
10 楼
2014年5月7日,58岁的肺癌晚期女病人,最大的心愿就是见离家出走5年的儿子一面/视觉中国另外,从未吸过烟的中国女性,罹患肺癌的可能性也比从不吸烟的中国男人要高。
|
|
-
2019-09-13 13:53
-
引用
11 楼
而这些病人,在病痛中,除了自认倒霉外,也只能无力地发出为什么这样不甘心的疑问。
|
|
-
2019-09-13 13:45
-
引用
12 楼
▲谢某前夫质问孟某某的聊天记录。
|
|
-
2019-09-13 13:36
-
引用
13 楼
然而,大家感受到了禁烟的效果了吗?2010年国家烟草控制办公室的全国性调查显示,室内工作场所、公共场所的二手烟暴露率依然有60%以上,几乎是人人有份[14]。
|
|
-
2019-09-13 13:29
-
引用
14 楼
不吸烟是一种健康的自我约束,本应该得到嘉奖。
|
|
-
2019-09-13 13:25
-
引用
15 楼
如果不是被拍到,王源在公共场所吸烟其实也不太会有人注意和制止。
|
|
-
2019-09-13 13:17
-
引用
16 楼
直观上来说,中国一线城市女性吸烟率似乎要比其他地方更高/视觉中国吸烟最重要的不良影响是诱发肺癌的发生,而吸烟也早被证实是肺癌的最大危险因素。
|
|
-
2019-09-13 13:16
-
引用
17 楼
抽烟者散发的往往是烦人的烟臭味,而且还是让人减寿的移动扫把星。
|
|
-
2019-09-13 13:12
-
引用
18 楼
另外,由于拥有独立办公室的中国人并不多,加上工作场所常常狭小、不通风,因此,工作环境中的二手烟的影响尤其大。
|
|
-
2019-09-13 13:06
-
引用
19 楼
同时通知相关人员赶赴现场。
|
|
-
2019-09-13 13:02
-
引用
20 楼
本文来源: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责任编辑:史建磊_NBJ11331
|
|
-
2019-09-13 12:58
-
引用
21 楼
这个研究对于中国人来说,可能更多了一层讽刺的意味。
|
|
-
2019-09-13 12:53
-
引用
22 楼
2002年,丹麦和日本的一项联合生育调查发现,假如新生儿的父母双方都每天吸烟20支以上,那么孩子的男女性别比就会下降至0.823:1,即男孩只占45%。
|
|
-
2019-09-13 12:26
-
引用
23 楼
然而,大家感受到了禁烟的效果了吗?2010年国家烟草控制办公室的全国性调查显示,室内工作场所、公共场所的二手烟暴露率依然有60%以上,几乎是人人有份[14]。
|
|
-
2019-09-13 12:14
-
引用
24 楼
而在正常情况下,新生儿中男孩的数量本来应该是比女孩要多的[20]。
|
|
-
2019-09-13 12:10
-
引用
25 楼
只有一半的人知道二手烟可以引起肺癌,而知道二手烟还能诱发心脏病的人只有四分之一,这些数据均低于同时期对男性的调查[10]。
|